Wednesday, October 14, 2009

相逢恨晚

Through the long years
I sought peace,
I found ecstasy, I found anguish,
I found madness,
I found loneliness,
I found the solitary pain
that gnaws the heart,
But peace I did not find.

Now, old & near my end,
I have known you,
And, knowing you,
I have found both ecstasy & peace,
I know rest,
After so many lonely years.
I know what life & love may be.
Now, if I sleep,
I shall sleep fulfilled.

相逢恨晚可能是羅素與他的最後一任妻子,但更肯定的是:我看到以上文字時,對這本書的感覺。

Saturday, October 10, 2009

曼聯

曼聯自從給Glazer家族於2005年私有化後,已沒有公開的財務資料可以參考。據Wiki所載,收購也是Leverage Buyout,跟Liverpool一樣,球會當時負債8億5千萬鎊,每年利息6千萬鎊,是天文數字。

曼聯應該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球會。因爲利息費用不菲,純利應該不是最高,但EBIT應該是世界第一。奧脫福球場座位76,000,門票貴,球迷多,場場爆滿,門票收入豐;市場推廣做得好,球衣及商品銷售額極高;球隊戰績彪炳,電視轉播收入高,所得獎金高;轉會花費本來偏高,但賣掉C朗後,數年以來的平均淨支出大降;撇除利息支出,商業營運近乎無懈可擊。

我是利物浦的球迷,一向非常討厭曼聯。可是因爲近年沉醉於商業及投資,對曼聯漸漸改觀。平心而論,作爲一家公司,曼聯管理實在出色,是全球足球行業的龍頭。而且隨著年紀漸長,品味有所改變,越來越重視球員的Mental Strength,遠多於秀麗腳法。只要有費格遜的領軍,就必有無比的鬥志。球隊當然是贏多輸少,但就算輸,球員總是努力不懈,不令球迷失望;就算輸,下一場每多大勝,立刻反彈。利物浦的球迷應該輸得心服口服。

如果曼聯是一家上市公司,我還是不會投資。畢竟足球行業普遍不依商業原則運作,要麽像國企(衆多西班牙球會),要麽像富豪的玩具(車路士),要麽股東是投機分子(曼聯及利物浦),就算怎樣管理出色,還是難以獨善其身。

Friday, October 2, 2009

足球行業

年多前於Soccernet看過一篇文章,原來歐洲的衆多聯賽中,以德甲球會的賺錢能力最強,英超第二。Revenue當然是英超第一,但生意大不等於賺錢,很多行業也如是。

在十來支歐洲足球強隊中,能賺錢的更少。西甲皇馬數年前賣掉市中心的珍貴地皮套現,才勉強清掉第一代銀河艦隊(費高、斯丹等)的轉會費,現在第二代花費更厲害,不曉得球會還有什麽資產可以變賣?巴塞青訓出色,買球員的錢少花一點,但只一單伊巴謙莫域的收購已花掉五千萬鎊,估計等於球會兩年的純利。今年二十八嵗,身價只會往下,用Accelerated Depreciation,每年貶值50%應該差不多。華倫西亞債臺高築是人所共知的事,據聞欠債兩億多英鎊,撐到現在,還未出售大衛韋拿與大衛施華套現,實屬奇跡。

意甲近年受貪污醜聞影響,球迷入場人數大不如前,球會收入大減,對外來球星的吸引力也大減,墮入惡性循環。一向經營有道,最懂得利用球員買賣獲利的祖雲達斯,也因受罰降班乙組後元氣大傷。國際米蘭花錢最多,雖然連續三年聯賽冠軍,估計也入不敷支。AC米蘭更令球迷失望,人腳十年不變,正選平均年齡隨年遞增,屢創新高,今年因馬甸尼退休而下降一點,但新球員質素有限,加上英雄遲暮的衆將,整隊死氣沉沉。究其原因,缺錢也。

德甲拜仁近幾季未能像以往般壟斷,也花掉不少資金購買球員,但估計應有盈利,皆因球員薪金較其它歐洲聯賽低,球迷支持度高,球場入座率高,收入高。

車路士花錢當然厲害,虧錢也是英超之最,個人估計行政總裁Kenyon的離職,跟他未能縮窄虧損,以於2010年達至收支平衡的目標有關。不過因爲阿巴莫域治收購時是直接注資,球會負債較低,財政狀況還好。球員球迷只好保佑班主的其他生意業務蒸蒸日上,並且保持對足球的熱誠。關於利物浦,前文已討論過,雖然球場座位少,利市球迷收入也較低,但勝在有光輝的歷史,多有世界各地的球迷支持,賺錢勉強夠付銀行利息,收支平衡。

我認爲眾強隊中,除拜仁外,只有曼聯及阿仙奴能持續保持盈利。

利物浦

作爲利物浦的球迷已經超過二十年。在領隊賓尼迪斯的領導下,雖然近三年沒有贏取主要錦標,但球隊的整體表現確實每年都有進步。去季聯賽得第二,使得球迷們對今季的期望極高。

不過如果把球會看成一家企業來分析,利物浦則很難有運行。兩個美國老闆,言而無信,沒有如原先所講的自掏腰包,只是以Leverage Buyout的方式收購,使球會欠下一屁股債。我曾天真地以爲他們可為利物浦注入專業的美式管理,開源節流,提供彈藥,改善球場上的表現。豈料是典型的美國Private Equity,球隊表現再好,賺錢再多,也未夠支付銀行利息。

興建新球場?球迷們別想了。老闆已經說得明白,受金融海嘯影響,缺水。最近其中一位老闆Gillette被傳媒拍得跟某沙地皇子一同在晏菲路觀賞球賽,引人遐想。希望兩位老闆貫徹Private Equity的作風,盡快出售球會圖利,賣給中東油王也好,俄國富商也好,我們受夠了。

Thursday, September 3, 2009

百貨

在我失業在家,博覽群報(公司年報)的這段日子裏,發現有一個行業,賺錢能力很強,違反我過往的認知。

百貨公司在發達地區是夕陽行業。歐、美、日也如是,仍未關門的,也在艱苦經營。美國的傳統百貨公司,JC Penny、Macy's、Sears等,失去昔日光輝已有多年;剛剛的金融海嘯下,德國就有一家Arcandor (Karstadt的母公司)撐不住,受影響的供應商還包括香港兩大出口企業兼基金愛股,思捷及利豐。

日資百貨公司,大丸、松阪屋、三越、東急等,自九十年代起已陸續撤出香港,“死剩種”崇光的香港業務也早已於2001年易主,收購者是鄭裕彤與劉巒雄家族,後來再將之上市而成今天的利福國際。傳統智慧認爲是消費行爲的轉變,因爲消費者現在更喜歡逛Shopping Mall ,所以導致整個行業的不景氣。可是當我讀完利福的年報之後,我現在認爲歐美日百貨業的死因可能只源於自身的管理不善。

一向對鄭氏劉氏都沒有好感,是因為根據往績,兩者皆以零和遊戲的態度對待小股東。可是利福的股價如果可以再便宜一點的話,我還是會願意做一個小股東。單單一家銅鑼灣Sogo,總樓面面積約370,000平方尺(34,000平方米),08年銷售額達港幣55億。尖沙咀店規模較小,銷售額只及銅鑼灣店的十分一,假設香港地區的業績(EBIT)港幣9億9千萬全部來自銅鑼灣店,每平方尺每年銷售額HK$14932,EBIT HK$2678,銅鑼灣Sogo很可能是世界上每平方尺營業額及利潤最高的百貨店。

久光百貨上海店已營運五年,盈利貢獻越來越大,也為利福的國内業務累積寶貴的經驗,大連及蘇州店已開業,接著是天津及瀋陽。比起國内的同業,業務擴展相對保守(保守是大部分好公司的特徵),重質不重量。鑒于香港業務提供的強大財力,國内的所有項目都是自置物業,有別於很多競爭對手,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有極大優勢。

利福直接銷售收入對佣金收入比例比國内同業高出不少。須知佣金收入等於收租,或張五常經常講的佃農分成,專櫃經營者自負盈虧,管理難度較低;自行採購銷售,則入貨眼光要準,講價要叻,定價要狠,管理庫存得宜,管理水平的要求高得多。從利福持續的盈利數字,充分反映出其管理水平。

看利福的管理風格,跟新世界及華人置業多有不同,是否細劉(劉巒鴻)有別於大劉或鄭氏,是一個出色的管理人,多於一個精明的投資者?

一邊看年報,不禁聯想起另一家公司。不是百貨公司,是地產 - 恆隆地產。兩者多有相似之處 - 香港公司,負債低,積極投資大陸,專攻一線城市,主要競爭對手都是地頭蟲。而百貨業其實與恆隆的收租業務十分接近,商鋪的租金跟住宅的租金不一樣,很多時候是固定月租加銷售額分成,反而跟百貨公司的專櫃安排一樣,固定租金加佣金。恆隆的國内發展策略,得到業績的支持,也得到投資者的支持 - 股價長期高企。利福的内地業務才剛起步,能否同樣以過江龍的身份脫穎而出?

管理得宜的百貨公司,可以看成是附加值更高的收租地產公司。

Tuesday, August 4, 2009

Hi-Phone

父親大人於大陸工作,兩星期才回香港一次。隔個星期天的晚上,一家人聚首吃飯。上一次,父親展示他的新玩具 - iPhone(山寨版),並細説購買的經過。

產品外觀難分真僞,價格只RMB700。兩兄弟夫婦四人中,只我一個沒感到很詫異,因比較熟悉國情,也了解電子產品的成本結構。可我卻因購買的過程而驚嘆。驚嘆有二。

其一是得知父親大人是從網上瀏覽大量資料後,才決定買什麽型號、在那家店買的。我一直以爲他不會用電腦,更遑論上網。互聯網真個偉大。

其二他告訴我網上訂購,要先付款然後才送貨。但如選擇電話訂購,可以先看過貨才付款,這也是他採用的方法。怎麽可行呢?廠商把產品以快遞的方式寄給他,快遞員當場等他檢查、試機,君子協定不要超過二十分鐘,如最後決定不買,只需付快遞費用RMB10(廣東省以内)。

失業後,多有人勸我自己創業。我沒有好的商業意念,本錢也不夠。從父親娓娓道來的故事,使我更堅定的相信,做生意不可能鬥得過國内同胞。還是專心在股票市場,發掘未來的中國偉大企業家吧。

Thursday, June 18, 2009

The Next 裕元

紡織不是一個好行業。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,三十多年前,畢菲特已證實了這點;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,過去幾年,我父親大人也同樣在證實。

德永佳是一家好公司,但不至於要我放棄我的投資戒律。最近卻發現了一家更厲害的公司,我真的準備為她破戒了。她是申洲國際。

- 1990年成立,2005年11月上市,有足夠的歷史;
- 管理層佔74%,利益與小股東相當一致;
- 主事人有目標、有遠見,策略簡單而清晰;
- 主事人解釋公司何以競爭力特強,非常有説服力,而且看來相當Sustainable;
- 2004年,日本市場(主要為UNIQLO)佔申洲89%的營業額,2008年降至50.5%;
- Nike、Adidas、Puma現在都是客戶,估計比例將越來越高;
- 雖然增長需要靠不斷投資生産設備,但這也令競爭對手難以趕上;
- 08年下半年是經濟低谷,但看來不受影響,仍然極速增長;
- Debt/Equity 29.5%,負債比率低;
- 五年平均資產報酬率(Return on Assets)16.35%,在行内應該是天文數字。

08年純利7億人民幣,今天股價HKD3.23,市盈率只有5倍,怎麽可能?

申洲將是另一間裕元、或富士康 - 行内獨大的OEM。

Monday, June 8, 2009

HR

記憶中我認識、而又算是朋友的,有三個工作於人事部。都是女士,大學讀工商管理,專修HR,性格各各不同,但都有我認爲可愛的地方(否則我不會把她們分類為朋友)。

但我真的很討厭人事部。我甚至認爲,人事部的大小,及其權力的大小,是一家公司管理水平的晴雨計,是Bureaucracy的量度。上星期跟一位老朋友(年紀老的朋友)談起我的求職遭遇,原來討厭HR的不止我一人。

人事部當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。阿當史密斯說的分工合作帶來的效率提升,大得使我們由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。但其他部門的主管可否不要那麽懶,自己要聘的職位,可否自己看CV,自己挑,不要讓HR來幫你做篩選?你篩掉我,我無怨無悔。

不過我可以理解:管理不善,留不住員工,經常要招聘,總不能花掉大部分的工作時間於看CV和面試。還是留給人事部做吧。我只好自行想辦法避免浪費時間。

Sunday, June 7, 2009

House

偶然一個晚上看明珠台,看到劇集“House”(醫神),因我不太喜歡“ER”,所以也沒有太高的期望。引起我好奇而沒有轉台的是男主角一點也不英俊。不單不英俊,不穿白袍,説話更尖酸刻薄,一點也不像醫生。可能由於醫學名詞很多,而且都是奇難雜症,有字幕也不能完全看懂劇情,所以當時也沒有特別感覺。

隔了好久,一次長途飛機的旅程中,供選擇的電影,不是已看過,就是沒興趣,突然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孔 - Dr. House。這次感覺很不一樣,可能這次的内容較易明白吧,我覺得很好看,甚至有點感動。記憶中“很好看”的電視劇,只有日劇“悠長假期”,已是十多年前,不過如果現在重看,我不敢肯定是否仍然喜歡。

少年時愛看浪漫愛情故事,現在婚也結了,心境老了,沒什麽比生死、人性、道德矛盾的題材更能觸動我心。而House這個角色是那麽的豐富、不平凡、有血有肉。當然沒有其他的角色的襯托,劇集不可能那樣成功。Cuddy、Cameron、Wilson、Chase、Foreman,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性格,有不同的性格缺憾,但同樣地都很可愛。

Hugh Laurie演出之優越不用多講。從他的訪問當中我卻覺得他並不十分享受House的演出。我認為可能是由於他本人也同樣有著Dr. House的世界觀 - 冷漠、悲觀(他有抑鬱症),所以才演得那麽好。當然他不會像角色那樣“nasty”,他是一名英國紳士,生於牛津,畢業於劍橋,修考古學及人類學。劇中說話時的美國口音,欺騙了大部分的觀衆,其實真正的他說一口牛津英語,悅耳程度直逼Huge Grant。

他是劍橋划艇隊員(父親是划艇奧運金牌得主),寫過一本小説,能玩多種樂器(包括劇中經常出現的鋼琴),可算多才多藝。這樣的一個人,爲何會有抑鬱症?

Friday, June 5, 2009

中國企業

經過了四個多月的失業,我最大的發現是: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真的很強。很多行業,在國外營運都會虧本,或只能賺取可恥的回報,在中國卻能賺大錢。

王傳福說在中國做企業家,感到很幸運,市場大是其一,人力資源是其二。張五常也說過中國的天才多而價廉。身爲中國人,懂中文,生於這個年代,做一個投資者,也應該感到非常幸運。